【中譯】山與道香港行 2019

by - 6月 03, 2019



今年三月山與道團隊訪港,可惜當時未能親身參與其中,只能看後記和訪談過過癮。香港人大多都看日本動畫長大,受近似的文化薰陶,但畢竟尚有很多外在因素影響,因此而產生的一些差異和討論,都一一表達在這篇文章之中。
一直喜歡拜讀山與道發佈的文章,除了實用的裝備資訊和登山紀錄,更多是著重人與人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正是本篇的 Hike Life Community 系列),讓人覺得這不僅是賣裝備的品牌,更是渴望與客人長遠交往下去的品牌。因此,忍不住把這篇長文翻譯,但願有更多人能分享到這份心情。


原文連結:https://www.yamatomichi.com/journals/15135/
編輯/攝影/文字:三田正明
影片:中村純貴
翻譯:Rem

※本翻譯僅提供學術交流使用,請勿用於商業使用或隨意轉載,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



前言

2019 年的三月末,我們為了參與有販售山與道產品的香港店舖 The Cave by Mother Outdoor Lifestyle 所舉行的 HIKE LIFE COMMUNITY / HLC 活動而來到香港。

約略五天的停留,能夠與本地的登山者踫面,深入地道文化與背景,認識各種各樣的人,成就富有意義的一次出行,同行的山與道 JOURNALS 總編輯三田正明也為此感到非常興奮。接下來這篇文章,不單是一個活動報告,還包含了日本與香港,更甚是對未來整個東亞的登山文化的前占與預想。

以城市與大海與山脈組成的香港,世上沒有其他地方像這裡如此的獨一無二了。加上它背後的歷史和政治因素就有如它的地形一樣複雜,更突顯這個地方擁有的強烈個性。

對山與道的團隊來說充滿著許多未知的這片土地,希望藉由這次的訪問作為契機,加深對彼此的了解和交流,同時期望這次旅行會成為美好的第一印象。

*關於山與道的 HIKE LIFE COMMUNITY / HLC 相關情報請參考以下連結。
https://www.yamatomichi.com/tags/hike-life-community/



HIKE LIFE COMMUNITY TOUR 2019 in 香港紀錄


獨一無二的城市

這個三月徹底顛覆了我們一直以來對各種事物的認知。在這之前,我們從來沒想到會有這種事發生,也在沒預料的情況下認識一些以往沒有發現的東西,平常對事物的想法與看法也因此改變,而活著就是因此才有趣。這次,想把這樣的心情寫下來。

三月頭半的時間去了台灣,後半月則來了香港。在台灣主要是做了 PAPERSKY 雜誌的訪問,而在香港就參加了 The Cave by Mother Outdoor Lifestyle 所舉辦的 HIKE LIFE COMMUNITY / HLC 活動。

這兩趟旅程都分別以不同目的進行,但能夠連續到訪兩個東亞地區,對我來說是富有意義的一個過程。在台灣的種種可以參考早前所寫的「PAPERSKY no.59 台湾 HIKE & BIKE」,而接下來這篇想要詳細描寫在香港的所見所聞。


香港國際機場。

這趟訪港目的之一當然是因為有活動舉辦,而更多是因為想要在這片沒有踏足過的土地上認識這些沒有見過面的本地登山者,我們想要知道,是怎樣的人們使用山與道的產品,更甚是,他們是因為甚麼原因而開始使用輕量化的登山裝備。

這次同行的有品牌代表的夏目彰、夏目由美子和兩歲的大兒子、作為 HLC 項目負責人的豐嶋秀樹、以「山與道與 Big O」名義製作手刷絹印的 Naomi Kazama、還有包括我在內和黑澤、中川、中村、木村幾位員工,共十人的一個團隊。剛好也算是成就了一趟員工旅行。

如果是說華人圈,我自己之前就已經去過三次台灣,但香港是初次到訪,因此也有種「初次踏足中國大陸!」的興奮感;然而,我很快就發現好像不是那麼一回事。詳細在後段會再提及,總之香港似乎就是香港,而不是中國。(當然在制度上,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但大多數在香港居住的人都會認為香港與中國之間有明確的分別)。


到處都是高樓林立的香港。
正前往住宿處的山與道團隊。

不管如何,香港確實是個富有異國情調的地方。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會像香港一樣,如此的獨一無二,我想只要有來過香港的人都會有同樣想法。

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地形。包括九龍半島、香港島、大嶼島和其他 200 個以上的島嶼組成的香港,大海、山脈和城市密不可分,至於山以外的平地都被高樓大廈填滿。一般來說,擴大一個城市會向外面邊界發展,但土地狹小的香港就只能往上發展。

擠逼得像是沒有任何空隙可言的高樓大廈群就像一幅巨型牆壁,而在這幅牆壁上那一扇又一扇窗戶背後住著無數的生命。這麼說可能對香港人很失禮,但我想如果現實裡存在反烏托邦世界的話,應該就會像是這樣的地方吧。


新移民加上投資者湧入,導致近年香港的高樓大廈比以前要多出更多。
租金更是高企,約 200 呎的一個小單位據稱就要月租一萬元。
旺角日落。
團隊入住的 Airbnb 房間。

理由其二則牽涉到這個地方的歷史。19 世紀引起的鴉片戰爭,結果是中國需割讓香港予大英帝國,開埠成英國殖民地,直至 1997 年回歸並確保將會繼續實行一國兩制。這段歷史,對香港這個地方的人民和文化種下無法磨滅的影響。在這趟短暫的旅程,我就已經多次感受到這份影響的深遠。



中國大陸的影響

在旅程的第二天與 The Cave by Mother Outdoor Lifestyle 老闆 Philip 聚餐,那是我初次意識到這件事對香港人的影響。在訪問正式開始前我問及香港人對中國是否有種複雜的感情,「自中國大陸出現,一切都不一樣了」他臉色一沉的說道。

Philip 一頭造型完美的髮型加上清爽的臉容,會誤以為他是在香港電影裡出現的明星也不誇張。對於年過五十的他,香港回歸前的那些年就是他的青春時代。


HLC 活動上的 Philip。

他認為,香港是個自由的城市,同時又擁有豐厚的文化背景。回歸中國後,香港仍是擁有高度自治的特別行政區,然而香港的行政長官只能在背後聽命行事,跟從中國所希望行使的制度,因此不管是民生小事或國家大事,政府總無法反映市民所願。如此狀況一直惡性循環著。

加上中國大陸的新移民與投資者湧入香港,導致樓價不斷上升,速度之快是連律師醫生等高薪職業人士也負擔不起的程度,年輕一代亦因此在結婚後也沒有能力搬到外面。種種原因,使一般香港人對中國大陸都抱有強烈厭惡感。2014 年爆發的「雨傘革命」,正正就是始於這些日漸累積的憤怒。


旺角的早市。
香港的高樓大廈與小巷的攤檔形成了強烈對比。Photography : Yusuke Kurosawa

只是沒想到就在 The Cave by Mother Outdoor Lifestyle 的位址,就已經能夠感受到「被逼影響而改變的香港」。沿著 Google 地圖的指示走,眼前這個像是貨倉的地方,怎麼看也不覺得會有店舖在裡面。半信半疑的踏進送貨用的升降機,來到所在的樓層,冷冰單調的地板以木材外牆襯托,這居然就是我們要去的 The Cave~ 店舖。

一踏進店裡就是理所當然的 Select Shop 感覺,想起剛才沿路而來的落差,腦袋有點反應不過來。對日本人而言,實在很難想像在這樣的地方能夠有像這樣的一間店舖,更擔心到底是否真的會有客人到訪。


位於工業大廈 10 樓的 The Cave by Mother Outdoor Lifestyle。

也許是察覺到我們的疑惑,Philip 解釋道,The Cave~ 店舖前身位於市中心繁華地段,但店舖面積太小,租金也高得驚人。

「在九龍或是港島市中心要找個地方經營小本生意已經變成不可能的事。」Philip 告訴我們,現在香港的商業圈正不停往市中心的外圍發展。就好像曼克頓一樣,因為市中心租金太貴而逐漸發展到布鲁克林、皇后區等等的區域。

正因如此,在外觀看起來完全不像商業大廈的地方裡面有一間 Select Shop,對香港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新奇的事,反過來說更是現時流行的風格。



與香港登山者露營

那天下午集合了 The Cave~ 的各位還有一班本地登山者,出發到近郊營地(原本是打算徒步數小時上山再露營,但天公不造美,就變成只是露營了)。

坐上包車往郊外進發,沿路的房屋逐漸變得稀疏,不知不覺進入了充滿茂密叢林的丘陵地帶。說著住這邊的話租金就會比較便宜吧,「NO!香港的租金只會有『貴』或是『非常貴』而已」Philip 這麼說道。

不用一小時我們已經身處於西貢郊外的營地。官方營地供免費使用,也有巴士線可以從市區直接來到。在週末帶著輕量裝備在這樣的營地渡過一個晚上,似乎就是香港登山者的其中一個特色。


包了兩架小型貨車出發。
從車路起步約十分鐘就到達水浪窩營地。
營地架起了各式各樣的輕量營帳。 Photography : Mike Chang

一同露營的還有 The Cave~ 的店長 Jim、和他一起經營輕量化品牌 No More Heavy 的 Mike、朋友 Leo、因為喜歡日本而在七年前就在 Gearloop Market 與夏目夫婦見過面的情侶 TK 與 Jojo、一直與日本有深入交流的輕量化品牌 Tara Poky 主理人 Tara 等等。連同山與道團隊的十個人,這個跨文化交流的大型聚會即將要開始。


在 Free Spirit Tent 的巨大天幕下開始我們的聚會。

露營就是會不知不覺講著多少無聊的認真的小事、山脈與步道、音樂與電影、日本與香港,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對 90 年代以後的日本流行文化所認識之深。

從小就理所當然的在日本漫畫、動畫、電影與音樂包圍的環境成長,長大後也多次到訪日本。而現在他們關注的,是藉由輕量文化而出現的各個非傳統品牌,而當中的代表就是山與道。

本來以為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會更受歐美影響,但看來並不是這樣。我是真的完全不知道,原來日本的流行文化對香港人的影響深遠至此。90 年代的涉谷系之後的流行音樂、裏原宿系風格、最新的日劇與電影、像是「Relax」這類時裝雜誌、高達、男兒當入樽、ONE PIECE、「Cool Japan」的宣傳遠遠傳播到海外,在東亞一帶留下了長遠的影響。


香港的第一位山與道顧客 TK 與夏目彰握手。
聚會持續至深夜。

還年輕的 Jim 和 Mike 喝醉後開始不停開黃腔。據說因為香港在法律上不太容許製作色情影片,所以香港男生大多都受到日本 AV 的「照顧」。「三上悠亞可是我的女神」當中離過一次婚,23 歲的 Leo 這麼說道。

那天晚上持續喝到深夜,直到大概 12 點大家都逐漸去休息的時候,情侶檔的 Donald 與 Ruby 才剛來到,我們又開始談了起來。職業為文學館負責人與網頁設計師的他倆,性格十分親切而且聰明,談著不知不覺又是兩小時。

因為有點醉了,加上我的英語本來就沒有很好,詳細的內容細節並沒有記得很清楚;我們大概討論了香港與日本各自在社會上的運作方式有著甚麼問題、差異和共通點、還有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國籍與居住地完全不同的我們,卻由同一種文化孕育成長,作為同樣在這現代社會生存的人,像是默默分享了彼此的壓力與無力感。


香港與日本的露營參加者紀念照。 Photography :Mike Chang
在營地附近士多吃早餐的大家。左邊最前面的是 Donald,裡面金髮的是 Ruby,右邊最前面的是 Leo。 Photography : Yusuke Kurosawa

不僅是在香港,還有首爾,也可能是上海和北京,甚至是在曼谷、新加坡、雅加達,一定也有能像這樣分享各種感覺與理想的人存在。事實上,一直和山與道有著緊密聯繫,在這以前已經到訪過好幾次的台北,在那裡也有很多像是這樣的朋友。所以在香港和台灣以外都一定有同樣的人等著吧。

想想才發現就是這麼理所當然的一回事。只是在沒有實際的到來,切實的見面以前,我是從來沒想過原來就是這樣的。



HIKE LIFE COMMUNITY in 香港

翌日,我們回到城市,在酒店洗了個澡後在 The Cave by Mother Outdoor Lifestyle 集合,準備開始「HIKE LIFE COMMUNITY in 香港」活動。

會場內聚集了不少人,也有一些是昨晚在營地就已經見過面的。


為了這次的活動,Philip 準備了一塊巨型佈景板。之前即使是山與道自己的個人活動也從沒準備過這樣的佈景,讓我們每個人都驚嘆不已。

首先由 Philip 簡單介紹山與道品牌,然後由豐嶋與夏目詳細解釋內容,以及問答環節(演講內容基本上與之前的 HLC 活動相同,可以參考以往的活動報告)。單靠翻譯,老實說並不確定是否能夠清晰的傳達到所有內容,但單是看到在場各位專注的態度與集中,就足夠令人印象深刻。


在活動中回傳著夏目彰放滿了裝備的輕量背包。

最後的問答環節大家都非常踴躍。從產品甚麼時候會再販又或者甚麼時候會推出新產品這類基本問題,到製作的態度與希望傳達訊息的對象,在座各位都因為對豐嶋的解說深感興趣,而發問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前面豐嶋在解說的內容,大概提到他是如何開始現在的生活方式…… 透過減少支出和工作量,空出更多自由時間為了每年冬天能夠在北海道渡過持續三個月的雪山生活、參加每年夏天的青森睡魔祭、參與現居地福岡的「Happy Hikers」團體所舉辦的活動、在日本各地從事與本業相關的美術展工作、當然還有像現在這樣隨時舉行 HLC 的活動,沒有 On 與 Off 可言,每天持續向前進的生活方式。

要過這樣的生活,重點還是支出問題。因此豐嶋從東京搬到福岡,購入便宜的二手單位,首先解決了支出最多的住宿費。對現代人而言,說最大的惡夢是租金和抵押貸款也不誇張。


台上的豐嶋秀樹

也就是因此,出現了像是以下的問題:

「香港也有樓價持續高企的問題,然而我們沒有搬到較便宜的地區生活這個選擇。在香港也想要實行這種生活方式的話,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做到?」

這個問題與香港現今處於的狀況太過息息相關,實在沒法立即找到一個很好的答案。香港是個很有魅力的地方。但同時,被中國大陸那巨大的陰影所淹沒下,也是個讓人喘不過氣來的地方。

最後,豐嶋回答道「這就像是我們先學習輕量化的遠足方法,然後開始嘗試去實行」。充分了解事物的本質,檢視自身擁有與不需要的東西,把物件減少到最低限度,將更多時間花在自然界中,生活也會因此變得豐盛。對於想在這個地方生存下去的人,這會是個有效的方法嗎?



山與道是「時尚代表」?

翌日再度回到 The Cave by Mother Outdoor Lifestyle,這次並沒有進行演講,而是由山與道員工回應提問,進行 Pop-up store 販售以及舉行 Naomi Kazama 的手刷絹印環節。

這天的活動沒有收費,因此比昨天更多人,Pop-up store 及 Naomi Kazama 的手刷絹印更是大受歡迎。當中更有一班約 7 至 8 人的登山者團隊(打扮看起來就跟日本的 Off The Grid 或是 OMM 活動裡會看到的人一樣)因為是山與道的大粉絲,他們從 12 時開店起一直留到晚上 6 時關門,每人都印了好幾件 Naomi 的手刷絹印衣服。


在第二天由開店留到閉店的香港登山者團隊。

在他們分享的照片當中,有海邊有山脈有草原,各種各樣的地方也能夠登山露營,更感受到香港擁有的地形是如此豐富。我們之後會在香港最適合登山的 11 月到 12 月份再訪,這次沒法實行的登山,發誓在下次一定要登上去看看。

問及他們是被山與道的哪方面吸引,得到大部份回答也是「外觀時尚又實用」。Philip、Mike 及 Jim 也有同樣的想法。


剛成立 No More Heavy 品牌不久的 Mike 與 Jim。Jim 同時也是 The Cave~ 的店長。

在日本也經常被說山與道的產品「輕量之餘又實用」,但「時尚」這樣的評價卻很少聽到不是嗎?

假如山與道的品牌形象是「時尚」的話,那麼產品本身既要有清晰可見的實用功能,同時也要包含對裝備本質的追求,才能讓產品看起來很有型。我自己認為,這並不能只靠設計本身看起來很有型就能代表「時尚」。

事實上,從我在山與道的製作現場所見,團隊總是考慮到如何讓產品變得更實用、更輕、更耐用等等,反而外觀是留到最後,完成基本設計後,才意識到要選用顏色以及確認其他細節部份。


大受歡迎的 Pop-up store。

這也許是一個只有到訪短短五天的無知遊客的感想,但以我看來香港人大多都傾向只看事物的表面。純粹因為新潮有型而追捧,而沒有興趣知道時尚內裡所包含的理念與構造(真的只是作為一個無知遊客的胡言亂語)。

問及 No More Heavy 兼 The Cave~ 店長 Jim 打算為品牌推出甚麼產品時,「看起來有型又時尚的東西吧」這是第一個得到的回答。

我說「但是山與道的話其實並不會那麼著重外觀」,他回應「在香港這個地方產品不靠外觀的話,多實用也賣不出去的」。

不管怎樣,也沒有對錯之分。日本有日本的文化,香港也自然有香港的文化;適合在日本使用的功能在香港可能並不實用,反之亦然。

事實上,跟沖繩縣面積相約的香港,最高的一座山就是標高 957 米的大帽山,登山露營的話一般來說最長也就是三日兩夜左右。而且因為城市與山的距離很近,所以不用駕車的輕裝露營也一直盛行。在這樣的環境下,跟在日本使用時所需要的實用性也自然有不同需求。

從另一方面來說,我自己認為他們總會有天了解到山與道的產品所包含的理念與構造,那只是時間的問題。不,會了解到的人應該早就已經發現這些細節了,因為即使國籍還有居住的地方是有點不一樣,我們卻一直共享著相同的文化與感覺。


第二天 HLC 活動完結後的紀念照。



東亞的登山文化!?

差不多要做個總結了。不知不覺寫了很多,要概括這篇這篇文章到底想表達甚麼的話,「東亞地區變得更為一體了,這樣想必也是很棒的一件事」,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

其實早在三月到訪台灣的時候,這個想法已經在萌芽。那次旅程的詳情就像前面所說可以參考正在發售中的「PAPAR SKY no.59 台湾 HIKE & BIKE」。那時候,在台北同行的 Samplus 店長 Hector 也同樣喜歡音樂,因此在旅行期間,我們在 iPhone 裡找出各自喜歡的音樂與影片然後互相推薦給對方。在他介紹的台灣獨立搖滾音樂當中,很多都非常高質素,說實在我感到相當驚訝。

就比如說是已經解散了的「透明雜誌」(Toumee Magazine)樂隊的「性的地獄」一曲,樂隊名稱很棒,歌名很棒,音色也很棒,怎麼聽起來也有如 NUMBER GIRL 般經典。在日本具代表性的 90 年代獨立音樂傳揚海外,模仿樂隊相繼出現,可見當中影響之深遠。


至於現在我最喜歡的是「落日飛車」(Sunset Rollercoaster)。受到 Album-Oriented Rock 與日本 City Pop 的影響,再稍為添加了點迷幻感覺,簡直可謂走在世界前端的音樂。樂隊來過日本已經好幾次,也有和日本的 Yogee New Waves 和 Siamese Cats 樂隊在東亞地區一起共演過。


再舉其他例子的話,泰國的創作歌手 Phum Viphurit 早前也和日本的作曲家 STUTS 發表了共同作品,還有一聽就覺得很有山下達郎風格的印尼樂隊 Ikkubaru 也有跟許多日本音樂人合演過以及提供樂曲。在音樂方面,日本與東亞之間的交流和影響,其實在以前就已經開始出現了。



發現了這件事的我,我想對「日本的音樂形態」來說,可能就像是廢話一樣。不管怎樣,一想到東亞地區的音樂形態將會逐漸發展下去以及出現更多可能性,我只是想想就覺得興奮了。事實上這件事已經慢慢的開始,今後也會有更深遠的影響。同樣地,我想在登山文化方面也能夠有相同的影響與改變。

老實說,我認為香港人對輕量化的理解依然尚淺。然而,在日本的大多數人也一樣,以及台灣亦同樣,對輕量化有興趣又會深入研究的人依然不多。

然而,沿於美國的輕量化文化流傳到日本之後,才出現了 Hiker's Depot 這類店舖,Locus Gear、Freelight 還有山與道等品牌相繼誕生,那之後亦逐漸有更多的小品牌面世。上山時看到一身輕量化裝備的登山者不再是甚麼奇怪事,像是 Off The Grid 這類活動也總是有數千人參加,那麼我想在香港和台灣出現這樣的畫面也只會是不久將來的事了。

而能夠深深將輕量化的理念與構造傳達給他們的,相信不是美國的登山者,而是來自日本的登山者。始終在物理上和精神上,同樣是東亞地區的我們會更加相似吧。而作為一個輕量化品牌的山與道,不就是這之間作為傳導的角色嗎?

那就像未來會有在北海道、九州和四國等各個地區登山的日本人,他們也會去到香港、台灣和韓國登山。同樣地,在香港、台灣和韓國登山的東亞人,也會去到日本登山。

擁有不同國籍的朋友,來到各自所居住的地方,獲得當地的山脈情報,再出發登山露營。然後不知不覺地,日本、香港與台灣各自的登山文化融合在一起,成為「東亞地區的登山文化」。我忠心期待未來會出現的這一天。

當然,那還是需要點時間。只是可能性並不是零。因此今後也會繼續踏足亞洲各國的山脈,與一路上遇到的人交流。是的,首先就是要踏出第一步,邁向我們想要去的那方。


「反正總有一天,東與西將會成為一體。想想吧,當東與西終於融合在一起的時候,那到底會是一場多麼偉大的世界革命呢。而當中的導火線也只有我們人類能夠燃點吧。」

—— Jack Kerouac 著・小原廣忠譯《達摩流浪者》





對談:豐嶋秀樹 × 夏目彰

編輯:三田正明

ーー 這次的香港行程即將告一段落。回想一下過程和 HLC 的感想吧。

豐嶋 總體來說覺得是個好開始。不能說是完美,但就是有種新開始的感覺。那可以說是我們與 The Cave 的 Philip 的關係,也可以說是與一同露營的人們的關係。今天早上 TK 也帶了我們到處遊覽。

夏目 TK 是第一個山與道的香港顧客呢。

豐嶋 剛到香港的時間有一下想過「到底會怎樣呢?」,然後直到目前除了新開始的感覺以外,還有很多未知也即將會發生吧。當然在各方面都希望能夠再深入瞭解。

ーー 總之就是有種「想要在各個層面上加深認識」的感覺。

豐嶋 其實我們有討論過下次可能會辦一場登山活動。像是他們推薦了龍脊這條約四五十公里長的路線(譯按:美麗的誤會了),我想要是能在這個地方舉辦兩日一夜的行程也不錯吧。始終我們之間會有言語上的障礙,改用行動去傳達山與道的想法的話,登山就最好不過了。




夏目 我也是第一次來香港,所以一樣有種「到底會怎樣呢?」的感覺。不過跟大家見面後,果然大家也是愛山的,也能夠發現到不同人在山裡會做的事,我們也是因為這樣才會聚在一起。而且,藉著山與道想要傳播的訊息和愛山應有的態度,在他們身上也找到共鳴。所以下次無論一起做些甚麼都一定會很有趣。

ーー 確實是這樣呢。來參加活動的人好還像要比日本和台北的人更熱情。你自己對香港有甚麼印象?

夏目 說真的,我不是很清楚(笑)。雖然這次沒法去登山,但是香港的山好像要比想像中的吸引。找天會想走走香港的山呢。

豐嶋 由大量島嶼組成的香港,據說也有很多很不錯的小島營地。會不會也有跳島遊(Island hopping)之類的可以玩呢?

夏目 看地圖也見到有不少沿海岸線的路線。跟客人談話時也感覺他們很享受本地的路線。因為他們的山是怎樣的大小,然後又會用怎樣的方法登山,因此在山與道的背包之中 MINI 就如何適合用在香港登山,聽到客人這麼說,我才發現這真的已經成為屬於本地人的其中一件裝備,也很高興知道他們會甚麼方式去使用這件產品。

ーー 我個人認為香港真的是個很獨特的地方。世上沒有其他地方能像這樣的獨一無二。我想背後的歷史和政治因素就是讓香港很特別的原因。

豐嶋 登山可以說是純粹要步行的一個活動,但我們主張「HIKE LIFE COMMUNITY」,當中的「生活」還有「社區」,隨著我們不斷的加深認識,也會有更深層的意義。因為我也是第一次來香港,也是有種「這個地方的文化和歷史層面好複雜!」的感覺,而我也知道要清楚明白當中的種種並不是那麼容易。更莫說我們正處於一個動蕩的時代,與其說是「層面」,我想比喻為「年輪蛋糕」更貼切(笑)。

ーー 話題變得沉重了。香港因為地形沒法向外擴大,只能往上一層一層的發展。

豐嶋 因為地形複雜加上地小人多,除了往上發展也沒有其他辦法。

ーー 真的很特別。雖然感覺也對本地人造成不少壓力。

豐嶋 我是這次才知道香港人大多都因為租金高昂的原因而無法搬出來自住,說實話剛知道的時候真的嚇了一跳。果然每個地方也有它的國情還有各種影響。聽著他們說是怎樣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享受生活的方法,都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還有大家真的都經常會來日本,如果之後可以一起在日本登山就好了。

夏目 也有人說希望可以舉辦在日本登雪山的活動呢。

豐嶋 因為香港沒法登雪山。所以當然我們也會再來香港,相對的他們來日本時就讓我們接待吧。




ーー 確實是這樣。現在也只是剛開始,以後還有很多「下次日本見」的機會,也有很多想要再更加深入交流的人。我在之前也有著偏見,有點輕佻的覺得在香港這個地方發展品牌還要很長時間吧,直至這次旅程後,才發現「在這種環境下用這樣的裝備原來就會有這樣的享受方法」。把在日本所知的套用在外國,並不足以去評論它是好是壞。山與道創造適合在日本使用的裝備,香港人也會就著香港的環境和社會狀況去創造適合在香港使用的裝備吧。

夏目 所以像是這樣實際來到香港,跟本地人一起到戶外露營,只是這樣就已經能明白很多,也開闊了眼界。

豐嶋 輕量化首先從美國傳到日本,經由日本文化的影響而演變,現在再擴展到香港和台灣,真的很有趣。果然還是要親身踏足這些地方,跟當地人談話,共享一起的時間。

夏目 可不能只是一起喝酒哦。上年的 HLC 也是,除了舉辦活動以外也有一起登山,也是因此大家的關係才更加深入。

豐嶋 所以,真的很想快點在香港舉辦登山活動。與此同時也要盡快找到可以在這裡代表山與道 HLC 的人以及加深大家的關係,要不是這次建立起來的聯繫又可能很快會消失。

ーー 要是真的這樣就完了的話會有種「也是會有這樣的事啊」的感覺呢。

豐嶋 不過,因為機票本身很便宜,所以香港人也很容易就可以來日本登山,相反的我們也很容易可以從日本過來。

ーー 今後山與道也會繼續在全國各地舉辦 HLC,到秋天其實還會有個更大型一點的活動呢。那時候除了會參加的本地人以外,要是台灣和香港的朋友也能來參加和交流就真的太棒了。那可能還能夠發展成為「東亞登山者社區」之類的東西。

夏目 能夠以此作為一個新開始就好了!



【附錄】員工中村&木村的香港行感想

本編暫時到此為止。來到附錄篇,我們找來山與道的新員工中村以及木村,問問他們對於香港行的感想。

兩位主要在鎌倉的山與道店舖和負責品牌活動,以及處理網店的查詢事項,經常有跟客人接觸的機會。以下兩篇小感想,希望大家也看得高興。


① 中村純貴的香港行

在電影公司工作了五年後,2018 年遠赴太平洋屋脊步道走了 4250 公里的路。回國後加入山與道作為店舖支援以及處理其他事項。這次也負責製作了香港行的影片。

這是第一次的香港 HLC,也是我自己第一次踏足香港。在那之前我對於香港文化完全沒有概念,也不知道住在這個地方的人是怎樣的,但是因為去年在太平洋屋脊步道認識的香港人都很親切,所以也很期待這次香港的 HLC。

到埗的一瞬間就能感受到溫度與濕度之高。感覺上比東京還要更多人。還有很多在照片裡看過的那些一座又一座密麻的高樓大廈。同樣是在亞洲而且距離並不遠,卻有著如此巨大的分別,讓我感到非常期待和興奮。

第二天的 HLC 香港在 The Cave by Mother Outdoor LifeStyle 店裡舉行,一到埗就得到 Philip 的熱情接待。後來由於天公不造美的關係,我們只走了一段短途登山,然後晚上在營地渡過。

那個晚上不知不覺的集合了越來越多 Philip 的朋友。果然說著說著就會講到平常去登山的話題。

在香港不要說幾千米高的山,最高峰也只是 1000 米以下。因為大多都是低山,路線常穿插在各種小路又連繫著海邊,沿途風景會有很多變化。一般來說通常會走兩日一夜的行程,而背包最大也是用 45L 左右。想要走長途的時候,就會到附近的台灣或是日本走四日三夜的行程。

本來在四季分明的日本就有很多適合不同季節走的登山路線,因此也不太常見有朋友會特地去外國登山。而在山脈種類相對較少的香港生活的人原來會這樣經常到外國登山,我對這件事相當感興趣。

在那之後跟來到 HLC 的客人對話時也發現當中很多人都有來過日本登山。知道原來有那麼多人享受過日本的山我也覺得很高興。與此同時亦發現自己對香港的登山情報所知甚少。

我所遇到的香港人都有說過這麼一句「來香港登山的話就由我們來帶路啦!」,更讓我感受到他們的熱情親切還有對外國人的歡迎。

不能單靠聽聞,而要真實去接觸和感受事物的重要性,那是香港人所教會我的。我實在很期待接下來十月份再到香港的時候能夠來一趟港式登山。


② 木村弘樹的香港行

以小時候跟爸爸的旅行為原點,迷上了到外國偏遠地方旅行,以及沙漠馬拉松等極限比賽。其後因為喜歡鎌倉逗子擁有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環境而搬往居住,並加入山與道。另外亦有在當地社區舉辦小朋友參加的野外比賽,以及運作處理膠樽轉化再造的工作室。

初次到訪香港。剛到機場坐在往市區進發的巴士,就已經被沿途的風景震懾。

那些不知道長得多高的大廈群還有無數的碼頭貨櫃,就像在東京看到農田般驚奇。另一邊卻是叢林和奇怪形狀的山…… 人類城市與自然力量融合在一起,這獨特的城市風貌讓我更加期待接下來的旅程。

旅程中認識了很多本地登山者,也藉此談了很多。每逢週末就會孭起背包,一下子從城市走到近郊去登山露營,跟上香港的生活速度的同時也能夠享受大自然,這似乎就是香港登山者的特色。講到他們喜歡的地方時,「這個地方很少人知道,能夠像獨佔整個環境一樣,真的很棒!」他們總會一臉興奮的說道。

期間還有人特地在早上空出時間,為我們介紹了附近的登山路線。感覺香港真的有很多願意熱情招待別人的人。下次來的時候,希望可以到訪他們所介紹的地方,以及有更長時間去探索香港的山。

跟香港登山者的對話之中有一件事令我非常印象深刻,那就是他們對日本的登山路線和文化所認識之深。當中有登過北阿爾卑斯山脈和富士山的,也有為了登香港沒有的雪山而每次往返日本登雪山的登山者。

相比起來,我自己對香港的山脈和文化的認識可以說是零。這次來到香港實際的走了本地的山路,也因此明白了這種隨時可以從城市走到山裡的魅力。

今後除了定期到訪鄰近亞洲國家去登山以外,同時亦希望繼續探索家鄉的山脈以及文化。那麼當外國的朋友來到我自己居住的地方,我也能夠同樣的介紹有趣的路線,以及相關的文化知識。如果能夠因此建立起各國之間互相尊重的關係,我也會覺得很高興。



You May Also Like

0 留言